原标题:精选近5年《读者》杂志8篇最佳文章,篇篇都值得品
《读者》,曾有一位老先生这样评价:它像位绅士,上身穿着西装,下面却装着马褂,它亦中亦西,博古通今,是最新的老派人士,又是最旧的新派。又是位隐士,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间。而面对这位绅士,我们或喜欢它清新淡雅的封面,喜欢它短小精悍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是它精致的卷首语。
《读者》的“卷首语”始于 1985 年第1期,老读者们可能记得,那一年的“卷首语”基本上是主编写的“本期导读”。后来,“卷首语”因受众多读者的喜爱,便逐步形成一个知名的栏目。在编辑看来,每期的“卷首语”应是钻石之于珠宝;在读者看来,“卷首语”则是精华之于精品。
既是精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这8篇经典卷首语,一起来聊聊它们给予我们的感动与思考。PS:本文卷首语为小编们翻遍近五年上百本《读者》杂志汇总手打而来,篇篇经典且发人深省,请大家一起品读。
一、古代妈妈的一封信
杨暖
《读者》2012年第9期(五月上)总第518期
古人写信很有意思。这是古代妈妈写的一封信,母亲写给儿子的。也算不得信,了了几十字,只当是一简短的手函。简短,字微,充分发挥了中国汉字的蕴藉和古典,有妙趣。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勉也!
写信的母亲叫郑淑云,是明代女作家。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单从这一短笺,倒也叫我生出三分钦佩。
信里,郑妈妈是这样讲的:
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遇三种困顿,千古有之,孩子,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种困顿,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
第二种困顿,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
第三种困顿,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最后,这位妈妈抚慰儿子,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孩子你要多读书以自励,不要放纵自己呀!
这样的妈妈,真强大。她的爱,不狭隘,不灰暗,是一个经历风雨历练的女人在看过人生百态后,饱含仁慈宽厚的生命之爱。她爱孩子,爱生命,更能用她的爱,给孩子一个有力的人生。(睿雪摘自《润》2012年第1期)
二、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2013年14期(七月下) 总第547期
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
老人不悦地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老人接着说,那是温室里煨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我,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人不能贪心,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是整个瞎忙活吗?
我买了老人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透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
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
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
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型,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海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李孝春摘自《广州日报》2013年5月1日)
三、人间无事人
马德
《读者》2014年第13期(七月上)总第570期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一个人活得是否洒脱,就在这说与不说上。人间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你在背后说人是非,自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
读《小窗幽记》,说有个叫眉公的隐士,居于山中,有客问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朝雪夜。”又问何事最奇,曰:“钓因鹤守,果遣猿收。”
你钓,有鹤相守于一边;你馋,可遣猿于书上摘鲜果与你吃。这真是动人心魄的胜景。崔永元说,他多年来一直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动物的世界里没有人。”
看来,没有人折腾的世界,其妙处,何止是清净所能穷尽的。这世间美景美事,为什么隐者所遇甚多呢?不因他在山中,不因他在林中,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活到人间无事人的份儿上了。(潘光贤摘自《今晚报》2014年4月16日)
四、别人的鞋子
[新加坡] 尤金
《读者》2015年第8期(四月下)总第589期
开学那天,在一群报到的新生当中,我注意到一名女学生眼皮异常浮肿,肿胀处红红的,好似戴了一个怪异的眼罩。我趋前,关心地探问,万万没想到她竟一脸不耐烦,粗声粗气地答道:“过敏啦!”说完,掉头便走。对于她这种毫无礼貌的反应,我与其说生气,不如说纳闷儿。
不久后,她在呈交上来的日记里吐露心声:“由于对某种迄今还查不出来食物过敏,我两边的眼皮肿得好像塞进了两个彩色气球。已经两年多了,医生束手无策,我难过死了。偏偏许多好事之徒一看到我便问东问西,把我看成一个怪胎。有时,我真难堪得想扯对方的头发!”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摇头叹息,这个女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竟会将别人的关心看作“好管闲事”呢?我觉得她不但眼皮敏感,连心也敏感。这事发生了好几个月后,我在烹饪时,不慎烫伤了手臂,留下了一个颇大的疤痕,椭圆形,棕红色,狰狞而又可厌。旧友新交,无不殷殷探询。
开始时,我总是耐心地解释、解释、再解释,然而渐渐地不行了,同样的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一日数回,着实厌得嘴巴抽筋。后来,有人关心探问时,我便笑眯眯地说:“我昨天去献血啦!”对方骇然惊问:“怎么会在手臂这个部位抽血呢?”我又微笑应道:“这就叫作不同凡响嘛!”看对方疑惑的表情反而成了我的乐趣。想起那名女学生,我对她两年来所受的委屈感同身受。
总得穿穿别人的鞋子,才知道那鞋子打不打脚呀!(李中一摘自花城出版社《尤今袖珍小品》一书)
五、清秋瘦水
周伟
《读者》2016年第2期(一月下)总第607期
秋天的水,说瘦就瘦了,河中的丝草浮现出来了,墨绿墨绿的一片,丝丝连连,纤毫毕现。我仿佛看到了童年井水中的景象,那般清澈,那般透亮。
瘦水边,人感觉也瘦了。远处有两个黑点,慢慢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是斯文的父亲,一个是天真的孩子。父亲张网,一张网,仿佛想网住一个世界。他越是弓身用力,撒出去的网越是到不了他想要达到的位置,网不住他想网的东西,好几次,网都被丝草缠住了。
孩子提桶,跟在父亲后面。他看到瘦水中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在水中旋转着,一下又蹿出水面,白白的鱼肚皮在阳光下发亮。
就在父亲感到失望并打算离开的时刻,孩子扯了扯父亲的衣角,努了努小嘴儿:河堤边的丝草旁,有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在那儿游来游去,闲适自得。
于是父亲张网,张了几次,总不成功。孩子把桶放下,做了一个双手捧鱼的动作。父亲领会,走上前去,捧住了那条金黄色的鲤鱼。孩子接过父亲手中的鱼儿,用双手稳稳地捧住。鱼儿一动不动,只有鱼鳞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泛着金光。
看着瘦水里的游鱼、瘦水边的父子,我明白了:世上有许多东西,网是网不住的,把它捧起来,或许更好。(金星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
六、忍耐富贵
[日]小川未明 李 佩译
《读者》2016年第4期(二月下)总第609期
这是一只轻薄讲究的茶碗,雪白的底色,像透明的白玉一般,上边绘着老爷的纹章。
“不错,是个讲究的作品,声音也好听。”老爷的官吏用手指在碗上弹了弹。陶器匠毕恭毕敬地低着头说道:“已经无法再轻再薄了。”官吏点点头,命令陶器匠把茶碗包好,他要尽快献给老爷。
人们闻讯后纷纷议论着,说镇上某个有名的陶器店老板给老爷精心特制了一只茶碗。官吏把茶碗献到老爷面前:“这是我国有名的陶器匠为老爷特制的茶碗,尽可能做到了又轻又薄,不知老爷喜欢不喜欢。”
老爷接过茶碗欣赏了一番,见果真又轻又薄,轻薄到让人拿在手里不觉得手里拿着东西。老爷问:“茶碗的好坏何以区分呢?”
“所有的陶器都以轻、薄为贵,又重又厚的就不算是好茶碗。”老爷点了点头。从这天开始,这只茶碗就摆在了老爷的桌上。
老爷是一个意志坚强、擅于忍耐的人,从不叫苦,不轻易流露声色。新茶碗很薄,传染很快,拿在手里简直和拿着一块炭火差不多。每次使用,老爷都要忍受烫手的痛苦。
这世上,有多少人不是在享受富贵,而是在忍耐富贵啊!(林冬冬摘自新蕾出版社《小川未明经典童话集》一书)
七、限量感动
子沫
《读者》2016年第12期 (六月下)总第617期
一位德国女士陪朋友看展览,那位朋友被这场展览深深地打动了,女士说:“既然这样,我们再去看一场。”不承想,那位朋友摆摆手说:“这样就好了,我想把这份感动延长些。”我由衷地欣赏那位聪明的朋友,限量感动,不贪心。
记得一本书里有这么一段话:生病也好,不开心也好,都源于一个字——浓。你浓于情就会生出痴,浓于利就会生出贪,浓于名就会生出嗔,痴、贪、嗔是最可拍的。不开心的事情闷在心里就会郁结成气,气结不化就会生出病,病则不通,不通则痛。对付“浓”最好的办法就是“淡”,这个“淡”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在意,而是不贪。人的贪欲是不知不觉的、方方面面的,只能不断地自我提醒。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八月照相馆》,片中老太太一家人去照相馆拍照片。晚上下着大雨,她重返照相馆,对摄影师说:“能让我重拍一张吗?上午的衣服没穿对,我想拍张更好的照片,将来留给后辈。”她在镜头前微笑端坐。
想起木心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好久都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这种快乐因为稀少而让人期待,也正因为如此而更显得弥足珍贵。(极品咖啡摘自《时代青年·悦读》2016第4期)
八、常想一二
林清玄
《读者》2016年16期(八月下)总第621期
朋友请我题几个字,想挂在新居客厅的墙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除去那八九成不如意的事,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我们如果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那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去了。
几个月之后,他又来向我求字,说:“每天在办公室劳累受气,回家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再给我多写几个字吧!”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是有求必应,于是,又写了下联“不思八九”和横批“事事如意”。
后来,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来了许多离奇的传说和流言。一天,朋友打来电话,说:“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你,就给你念念你写的字吧。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朋友的这个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很困难。那种比例,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大概也练出荣辱不惊的本事了,便不会在乎这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我们经历过生命的痛苦和挫折,经历了情感的相逢与离散,已探索出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常想一二”。
“常想一二”的理念,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接收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做一次深长的呼吸。(唐丽光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心有欢喜过生活》一书)
读完这8篇卷首语,不知大家有何感慨?是否回到了那时的岁月,回到了书香萦绕的平静日子,回到了心无杂念的青涩时期...无数上涌的记忆和话语,大家想必都希望与他人倾诉一番,欢迎在文末留言,告诉大家你与读者的故事。
如何撰写杂志文章
目录部分1:构思文章创意1、分析自己喜欢看的期刊杂志。 2、想想你最近和朋友谈论的话题。 3、时刻关注你所在地区即将发生的事件。 4、想想其他作家的文章。 5、就算是大众熟悉的话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来构思新文章。 部分2:内容创作1、利用各类可以支撑你文章观点的资料。 2、寻找好的信息来源。 3、采访给你提供消息的人。 4、为采访准备完整的文本稿。 5、拟写文章的提纲。 6、试着用第一行吸引眼球。 7、引用专家言论或者可靠的消息来源。 8、用一个可以阐明甚至提升文章的语句作为结束语。 部分3:校订文章1、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 2、重视编辑和同行的反馈。 3、针对文章的流畅度和结构进行修改。 4、一定要赶在最后期限前提交修订好的文章。 无论是经验老道的自由作家,还是那些刚刚想要开始写作生涯的新手,撰写杂志文章都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写作提升。 其实,写杂志文章没有明确的要求,只需要你拥有极强的创作欲,对研究的热情,和把自己的文章推荐给合适出版方的能力。 尽管我们身处在数字化时代,杂志行业似乎正在衰落,但是国家杂志仍在蓬勃发展,仍然可以支付笔者高薪。 要写一篇好的杂志文章,尽可能地挖掘出强有力的文章观点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对文章精心修改,特别是注重细节处理。 部分1:构思文章创意1、分析自己喜欢看的期刊杂志。 比如那些你定期订阅或者经常阅读的杂志。 当然,你也可以关注那些不太了解但是想要投稿的出版物。 最好阅读至少三四期最近出版的刊物。 其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署名是否与报头的名字相符。 如果署名上的名字与刊头的名字不一致,也就意味着这个出版物雇佣了自由撰稿人。 查找你感兴趣的领域的编辑姓名和联系方式。 如果你对流行文化感兴趣,就着重记住负责艺术板块的编辑信息。 同理,如果你对撰写时事更感兴趣,那就需要联系执行编辑或者专题编辑。 一定要避免越级联系特约编辑或总编,作为自由撰稿人,你很难有机会直接跟他们打交道。 千万要注意出版物最近涉及的主题,还有他们分析解读主题的角度。 你需要思考这个出版物是倾向于更具争议性的观点,还是更客观的解读?它们更喜欢试验新的东西,还是维持传统?看看出版物使用的标题和文章的开头。 例如标题是夺人眼球的形式,还是更加客观中立。 仔细研究文章是怎么开头的,使用引用、统计数据还是名人轶事?这对你了解这个出版物的语言和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注意文章中引用的资料来源。 引用对象是学者还是圈外人士?它有没有引用大量的资料,或者引用不同类型的资源?注意笔者是怎样总结他们的文章。 是使用一句尖锐的引用语,一张有趣的图片,还是一个大胆的总结性语句?2、想想你最近和朋友谈论的话题。 如果你最近和一个朋友讨论得很愉快,那么这次谈话可以作为故事创作的灵感。 你的灵感可能来自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对新趋势的讨论,或者是你女儿学校的种族歧视问题。 你需要做的就是关注这些相关的话题讨论点。 这些鼓舞人心的对话不需要涉及全球性问题。 其实通过与邻居、朋友和同龄人交谈,也能给你带来灵感。 当你们讨论到当地问题时,可以试着写一篇反应现实的文章,投稿给当地的杂志社。 3、时刻关注你所在地区即将发生的事件。 如果想为本地出版物撰写文章,你需要查看本地任何可能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比如当地的抗议活动、餐馆开业、当地的戏剧表演或者当地的音乐节。 在全国性杂志出版文章之前,先从本地出版物做起,这对刚刚开始写作生涯的你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你可以尝试着在当地报纸上寻找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趣事,通过杂志出版的方式来分享。 你可能会了解到一个不完整或者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传说。 这已经足够支撑你文章的故事构思了。 4、想想其他作家的文章。 如果你能够了解其他作家正在写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文章,就不会错过当前热门的想法或话题了。 这对你现有文章的二次修改和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你还可以设置谷歌提醒,当感兴趣的主题关键字出现时,它会及时通知你。 如果有微博或微信,你可以使用标签选项来搜索热门话题。 这些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灵感来源。 5、就算是大众熟悉的话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来构思新文章。 也许你真的对一个被不同出版物写了很多次的话题感兴趣。 这也不是不可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话题上寻找新的角度,激发读者的新鲜感。 这有助于你的文章在杂志编辑面前脱颖而出,吸引目标读者。 例如,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心理问题已经在许多不同的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次了,与其写这个话题,不如尝试着关注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老年人群。 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主题,避免文章一味重复前人的观点。 部分2:内容创作1、利用各类可以支撑你文章观点的资料。 一篇好的杂志文章离不开前期的资料查找。 花点时间找到好的资料来源,阅读必要的补充材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文章、书籍、视频和社交媒体帖子都是很好的资料库。 好的引文往往能帮助你建立作为一名作家的可信度,支撑你完成一篇更深刻的文章。 寻找与你文章理念相关的领域的专家论述。 比如,如果你在杂志上发表关于加州濒死蜜蜂数量的文章,那么试着阅读至少两位蜜蜂专家,或者一位研究加州蜜蜂数量的养蜂人写的文章。 一定要确保你在研究中使用的任何资料都是可信的。 避免引用那些包含大量广告,或者与讨论重点无关的网站。 仔细检查你引用的专家言论是否有其他专家质疑。 试着更全面地研究问题,避免片面性。 2、寻找好的信息来源。 想想那些可能有想法或者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 你可以将使用者或者客户作为你的资料来源。 不要害怕打电话邀请相关的人参加访谈。 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谈论他们精通的领域。 你还可以从其他文章中收集资料,只要在文章中指出了信息来源,就是合法的引用。 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领域的专家。 如果你需要一个合法的资料来源,可以问问其他自由撰稿人借助了谁的资料,或者联系了警察局和其它司法系统的哪个人。 3、采访给你提供消息的人。 在采访中,你需要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更多第一手资料。 电话或视频聊天都可以,但面对面的谈话是最有效的。 采访时就算使用了录音机也要做笔记,因为录音机可能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采访前准备一份问题清单。 充分了解受访者的生活背景和专业水平。 通过具体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受访者感受到你的专业和真诚。 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比如不要问:“你见证过这种药物的试验吗?”,而是提出更为开放的问题,比如“关于这种药物的试验,你能告诉我些什么?”尽量减少在采访中说话的次数,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采访应该围绕受访者进行,而不是你。 在采访的尾声,不要忘了问受访者:“关于这个话题,有没有什么我没有问过,但是我应该知道的事情?”你也可以问问他:“谁不同意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或者“这件事我还应该跟谁聊一聊?”在你继续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向研究对象提出后续的问题。 如果你有任何有争议的问题要问,可以把它们留到采访的最后。 4、为采访准备完整的文本稿。 因为大多数编辑会要求你抄录所有的采访内容,用来检查审核。 负责事实核查的人员也可能会要求你进行转录采访,以确认引用的来源。 记下采访内容的最好方法是坐下来,反复听采访的音频,再留出几个小时把采访内容写出来。 除非你使用付费转录服务,否则没有更快捷的方式了。 5、拟写文章的提纲。 在你写这篇文章之前,一定要留出时间,阅读研究报告和采访笔记。 从你的资料来源中寻找好的资料引用,并且以此为基础拟写提纲。 你的提纲应该在引言中点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在正文中支撑你的观点,在结论部分进一步发展你的中心观点。 文章的结构取决于你所写文章的类型。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采访名人的文章,提纲可能会直接从采访开始一直写到结束。 但是,如果你在写调查报告,就需要从最相关的陈述开始,然后倒推到最不相关或者更大范围的陈述。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编辑规定的字数限制。 把初稿保持在字数以内或者刚好超过字数,就不会遗漏关键点。 大多数编辑都会明确说明文章字数限制。 比如,短文500字,专题文章2000-3000字。 大多数杂志喜欢短小精干,而不是冗长且过于繁琐的文章。 一篇文章最多不超过12页纸,包括图表和图片。 除了上述的要点,你还需要想一想文章是否需要加入图片或者图表?去哪里寻找可供自己使用的图表资源?如果需要使用图表,你可以找专业的绘图人员绘制新表,也可以找到现有图表的制作者,申请该图表使用权。 6、试着用第一行吸引眼球。 好文章会从第一行开始就给人想要阅读的欲望。 文章的第一段被认为是整篇文章的重点和核心。 试着在第一行制造一个吸睛点。 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供你参考:举一个有趣或者令人惊讶的事例。 它可以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也可以是与主题相关采访中的关键对话。 比如,在一篇关于加州养蜂的文章开头,你可以引用与受访者之间的谈话内容:“达瑞尔从没想过他最终会成为加州最重要的养蜂专家。 ”尝试使用一些有争议性的引用。 它可能是受访者提出的有趣问题,也可以是一些能够佐证你立场的言论。 比如,你可以引入对蜜蜂种群有不同立场的言论。 比如,“加州蜜蜂最重要的专家达瑞尔告诉我‘蜜蜂比以往更加困惑’。 ”尝试使用奇闻轶事。 它类似寓言,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小故事。 通过使用轶事,你可以用更加文学化的方式开始文章。 比如,可以讲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蜜蜂种群专家遇到被遗弃的蜂箱的经历。 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个能让你的读者思考或者让他们感到惊讶的问题。 例如,在一篇关于养蜂的文章中,你可以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如果加利福尼亚所有的蜜蜂有一天都消失了怎么办?”7、引用专家言论或者可靠的消息来源。 你需要根据杂志的目标读者,调整文章的语言和语调。 还可以将以前发表文章的写作风格作为指南。 确保你从信息来源中,引用了与文章相关的有力引文,比如专家言论或者其它相关引文。 写文章时,要避免过分依赖引用。 这里提供一个小技巧:一旦你使用了引文,可以试着去扩展它。 但是一定是在你需要材料佐证时,再使用引文。 这些引用要么支持了文章观点,要么佐证了你给出的论断。 8、用一个可以阐明甚至提升文章的语句作为结束语。 当你在写初稿时,试着用一个既满足阅读兴趣,又发人深省的段落最为结束。 在结尾,读者可能想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这时,不要试图回答文章主题提出的所有问题。 相反,你可以用一种更加有趣和开放的方式来结束这篇文章。 在结束时依然可以使用引用。 尤其是你感觉它可以指向这个主题未来的发展,或者可以解读这个主题的内在核心。 其实,以引用结束文章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给读者更多参考阅读的空间。 部分3:校订文章1、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 当你有了一个成型的初稿时,可以联系出版社的编辑,并把初稿发给他们。 让他们在看完文章之后给予你具体反馈。 比如,告诉你这篇文章是否对它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定义。 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可以确保这篇文章符合出版物的写作风格,确保内容合适。 在讨论期间,谦虚开放地接受编辑的建议,能使文章更上一个台阶。 2、重视编辑和同行的反馈。 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交给同行,得到他们的反馈。 当你在撰写文章的某一章节或某行中遇到困难,这个方式尤为适用。 来自编辑和同行的反馈,可以帮助你提升文章内容、流程、结构和基调。 你还需要认真核对发布样式表,或者投稿指南的副本。 确保你的文章遵循了这些规则和指南。 对指导方针的遵循,能更大程度上确保文章在截止日期前发表。 3、针对文章的流畅度和结构进行修改。 一篇好的杂志文章应该全文通顺,句段之间连接紧密。 把文章大声读给自己或者有兴趣的人听,这是一个不错的检验方法。 特别留意有没有什么句子结构听起来比较难懂。 当你删除或者修改掉这些部分后,文章会更流畅通顺。 4、一定要赶在最后期限前提交修订好的文章。 尤其是当你第一次向编辑投稿时,务必要确保在截止日期前按时提交文章。 如果可以,尽早提交文章,好让编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向他们证明了你有能力按时完成后续文章的发表。 大多数出版物都接受电子版的文章。 一定要和你的分管编辑确定好提交修订版文章的最佳方式。
企业月刊励志文章精选5篇_公司月刊励志文章范文
企业可以通过月刊的方式,刊登一些励志的美文给职员看,通过这种方式去鼓励职员。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企业月刊励志 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
企业月刊励志文章篇一:成为领导者必经“七种质变”从管理一个部门到领导整个公司,是职场人一次重要的职务升迁:开始跨部门管理多个业务版块,第一次负起盈亏责任,但这一转变过程令许多人饱受艰难和挫败。 常言道,高处不胜寒,但“寒”从何来,“寒”在何处?为此,作者访问了40余位高阶管理者,既包括潜力无限的管理人才与高级人力资源专家,也有首次成为领导者的人。
一系列访谈和研究的成果显示:优秀的管理者要成为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在领导重心与核心技能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必须经过重重风暴,涉过条条险滩,最终才能实现质变。
我把这一过程总结为“七种质变”:从专才到通才、从分析者到整合者、从战术家到战略家、从泥瓦匠到建筑师、从被动者到主动者、从急先锋到外交家、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1、从专才到通才
要想具备领导整个企业的能力,他们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即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
怎样才是“足够”?企业领导者必须能够(1)做出有利于全局的决定;(2)分门别类评估人才。 为此,他们需要认识到,各个业务部门都有其独特的管理子文化,有各自的思维模式和语言。 作为“一把手”,有效的领导者要了解财务、营销、运营、人力和研发这些部门解决业务问题的不同方式,每个部门使用的管理工具(贴现现金流、顾客细分、工艺流程、接替计划、门径管理等)也是五花八门。 领导者要通晓各个部门的语言,并在必要时为他们翻译。 关键是,领导者必须懂得提正确的问题,了解正确的人才评估和招聘方法,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通过直接投入,公司在每个部门建立起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能够确保新领导者更快掌握局面。 即使公司没有这类系统,聪明的领导者可以与其他部门同事建立起关系,从中学到有用的洞见(可能会换来对领导者自己部门的深刻认识),从而开发出他们自己的模板,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从分析者到整合者
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招聘、培养和管理,是专注于具体业务的分析型人才。 而公司领导者的职责是管理和统筹职能部门中的各种知识,解决重要的组织问题。
企业领导者要让自己变成对各个部门知识都懂一点的通才,这样才能解决相互冲突的问题,但是,光有分析能力远远不够,他们还要知道如何做取舍,就自己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 这时候,之前的跨部门或者新产品开发经验将会有用武之地。 此外,之前从主管到高管的那段历程也能提供一些前车之鉴。 但是,领导者除了切实地做出决定之外没有其他退路,你只能从结果中去吸取经验教训。
3.从战术家到战略家
新角色的一个核心职能是公司的总战略师。 要做到这点,他需要忽略那些细枝末节,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用于关注更高级别的事物。 更笼统地说,他需要具备一种战略性思维。
那么曾以战术见长的领导者如何锤炼战略性思维?他们需要培养三种技能:水平切换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思维模拟能力。 水平切换能力是能从容地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即知道何时关注细节、何时关注大局,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模式识别能力是在一项复杂业务中,能区分出偶然联系和重要模式,即把有用信号和无用噪声区分开来。 思维模拟能力是能够预料到外部各方(竞争对手、监管者、媒体、公众)对你的行为作何反应,通过预测他们的行动和反应,找到最佳应对办法。
战略性思维是由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答案是兼而有之。 毫无疑问,战略性思维,与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 但是,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在脑海中设计模型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天分。 领导力培养的一个悖论就是,那些能够晋升到高层的人往往都擅长实战,而具备战略性思维的人在基层时往往不得志,因为他们不太关注细节。 如果公司不通过制定一些明确的政策,在早期就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庇护这些人才的话,那么,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这些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排挤出晋升通道。
4.从泥瓦匠到建筑师
很多时候,企业领导者在组织设计方面简直像是一帮菜鸟,结果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在首次担任公司层领导时,他们渴望留下个人印记,然后着手改变组织中相对容易改变的元素,比如战略或结构,但是,至于这些举动会给整个组织带来什么样影响,他们毫无成算。
当领导者晋升至公司管理层时,他们将负责设计和改变组织架构——战略、结构、流程和基础技能。 要成为出色的组织设计师,他们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 他们必须明白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 公司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变革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包括组织设计机制、业务流程改进以及过渡性管理。 然而,新晋领导者中,鲜有人在这方面受过正式的培训,导致多数人在组织设计方面都不合格,或者干脆把这些工作甩手交给组织发展专家们去做。 如果公司花钱让他们去参加管理项目培训,学习组织转型的话,他们应对起来会游刃有余。
5.从被动者到主动者
很多管理者都是因为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获提拔。 一旦,他们成为公司领导者之后,不应满足于仅仅扮演被动救火者的角色,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应该解决的问题上,即去主动发现火情。
要做到这些,领导者对业务面临的全部机会和威胁都要做到洞若观火,然后将团队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他还要能发现“空白地带”,即那些无法清晰地归入任何一个部门,但对业务至关重要的事情,诸如多元化。
6.从急先锋到外交家
称职的企业外交家能做什么?他们利用外交手段——谈判、说服、冲突管理和建立联盟——去塑造外部业务环境,以支持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要做到位,企业领导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找到共同利益,了解不同组织的决策模式,以及设计出有效的战略去影响他人。 他们还必须知道如何招聘并管理之前从未监管过的员工:主要支持部门的专业人士,比如政府关系部门和传讯部门。 他们还需清楚,这些员工所提的动议视野更广,而不像业务部门那样只专注季度、乃至年度业绩。 有些动议,比如对政府立法进程施加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方能见效。
7.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最后,成为一位企业领导者意味着要站在聚光灯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榜样的角色。 但是,在企业领导层面,他们的影响被放大了,因为无数双眼睛紧盯着,希望从他们那里寻找愿景、灵感和关于“正确”行为及做事态度的线索。 不论好坏,领导者的个人风格甚至怪癖均具有感染力(不论是员工们直接观察到的,还是通过领导者发布指令传递出去的)。 这种感染力不可避免。 但是,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控制言行,使得这一影响不过分随意,比如花些时间去了解下属的想法。 毕竟,他们也是曾受到过老板的影响。
总体上,上述7种质变是从左脑、分析性思维方式向右脑、形象化思维方式的转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领导者可以把策略性或部门事务抛到脑后。 只是说,相比之前的角色,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要少得多。 事实上,企业领导者如果能让其他人——董秘、首席运营官或者项目经理——专注于执行,往往会大有裨益,这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新角色。
企业月刊励志文章篇二:什么样的领导才叫好领导?《老子》中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用在职场上,这提示领导者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更要教会他们做事的方法。
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面这7种境界是一个好领导不得不学习的,员工也可以从中悟出职场为人之道。
1.授人以鱼:给员工高收入。
有的管理者自己很能干,能开拓优质业务,找到广阔市场,给团队带来丰厚的收入。 但事必躬亲的领导有可能增长团队惰性和依赖性。
2.授人以渔:教员工方法和思路。
遇到难题,领导不主动提供解决办法,而让员工自己去思考,并从旁指导、协助。 员工短期内很痛苦,但通过独立思考,能慢慢掌握做事的规律和方法,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能力。
3.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欲望。
这样的管理者并不急于给员工布置任务和灌输公司愿景,而是鼓励员工发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巧妙地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公司愿景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努力的内在动力,使之变得积极进取。
4.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
此类领导特别了解员工的性格、爱好,组织最新的团队游戏,塑造欢乐、信任、亲密、彼此支持的氛围,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归属感。
5.授人以愚:传递务实稳重思维。
正所谓大智若愚,领导不走捷径和投机取巧,才能在整个团队里制造一种浩然正气,团队成员也自然会效仿。 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尊,充满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6.授人以遇:创造成长发展机遇。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学习做事、施展所学的机会甚至比金钱更重要,管理者给予他们平台,放手让他们去挥洒热情,实现创意,会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热情洋溢。
7.授人以誉:帮员工获得赞誉。
管理者懂得欣赏每个人,经常在员工身上发现优点,对好的表现给予称赞,说来简单,却是最有效的激励。 这样的团队里,员工会因为得到欣赏,而更愿意努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企业月刊励志文章篇三:领导要善待10类老实人一是不和你套近乎但又能积极配合你工作的人。
不套近乎,工作任劳任怨,服从命令,这类老实人注重的是主动干事,不习惯于察言观色,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然而,有些人也是“积极”配合你工作,但是夹杂个人私利,见风使舵,投其所好。 这种积极配合,往往是套着“老实人”的面孔以实现个人目的,最容易让领导干部“眼花缭乱”。
二是不和你多走动但又能体谅你良苦用心的人。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老实下属,都一样有血有肉,在一起工作,产生不了感情是不可能的。 这类老实人,工作中有了一点点成长进步、生活上得到一丝丝照顾,都能够深切体谅到组织、领导的关心和厚爱,以更高标准、更好状态投入工作,用实绩来报答组织的关爱,而不是靠多和领导走动来获取什么。
三是不经常往你家里跑但却常常往基层跑的人。
这类老实人,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基层,不怕领导注不注意,就怕基层满不满意。 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基层疾苦和群众困难,他们能记住老百姓的门朝东还是朝西开,却记不住领导家的门牌号码。 如果领导不常下基层,就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他们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也最容易吃亏。
四是不关心你生活私事却帮下层排忧解难的人。
这类老实人,不琢磨人,专琢磨事。 他们对领导私事没兴趣,对群众需求很在意;他们对领导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知之不多,对老百姓的需求、困难倒背如流。 对有些领导来说,他们往往容易被看作不会来事、不懂“道理”,太木讷、不机灵,不受欢迎,也不给任务。
五是不当面恭维你但又能自觉树立你威信的人。
他们不习惯于说客套话,不会拍领导的马屁。 在他们心中,威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工作、业绩立起来的。 他们觉得,只有老老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才能受人尊敬和爱戴。 他们讨厌说一些违心话,甚至认为说违心话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六是不向你表态但能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人。
他们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声不响地干,竭尽全力地干,坚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这个高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这些人,一声不吭,埋头苦干,他们认为干的要比说的好听,默默致力于高标准完成任务。
七是不爱多邀功多表功但又能创造性工作的人。
这些人,把所有心思凝聚在工作上,为了干好工作他们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 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功劳只字不提,甚至对成长进步也顾及不到。 这样的老实人,不加以关注和重视,时间一长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爱多表功,只求多立功,是他们坚守的信条。
八是不爱向组织提个人要求但又积极表现的人。
他们表现很突出,业绩很突出,为了工作甚至可以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和痛苦。 然而,他们在个人进步面前,往往难以启齿,不好意思开口。 以致有的人到后来感叹到:如果能用这种工作劲头去为个人进步跑门路、拉关系,恐怕早就功成名就。
九是不爱看你脸色行事但却又能公事公办的人。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最能保护人,也最容易得罪人。 他们不看领导脸色行事,只依规章制度办事,不以领导意志为转移。 然而,与有些领导“唱反调”后果很严重。 你不看领导脸色行事,领导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你今后就不好开展工作。 其实,领导干部应以拥有这种老实人而自豪,因为他们是你的“保护神”。
十是不喜欢给在岗烧香又能给离任送温暖的人。
人走茶不凉。 他们不势利,不图利,人前人后一个样,老老实实待人,即使领导离职了,依然尊重他们,关心他们。 他们为人很厚道,说话实实在在,干事踏踏实实,为人真真实实,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企业月刊励志文章”推荐几本好的企业管理的书籍
下面这10本企业管理书籍都不错,首推榜首!
NO.1:《管理者必读12篇》
12Reads 信汇中正领导力
推荐理由:身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同时也是一名专业人士,面对日益复杂的组织环境及商业背景,你应当如何保有自身竞争力并实现迈向高绩效的跃进?作为专业人士,你的专业能力将是你通向高绩效与更多成就的第一步,但,这并不足够。 很显然,在更加强调人本管理及协作文化的今天,你同样需要具备超群的社交技能。 因此,《管理者必读12篇》这本教材认为,秉持“专业能力+人际技能”的双修炼才是你决战职场的至胜法宝。 然而,这一切你该如何获得?《管理者必读12篇》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管理者必读12篇》这本书畅销至今,影响了无数的经理人和管理学者。 它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精辟独到的论述,揭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
NO.2:《万达哲学: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之道》
王健林
推荐理由:26年经营真经,60载人生智慧,字字都是干货。 王健林全部用手稿写就,涵盖其做人、做生意、企业转型之道。 内容简介:有人说王健林是这个时代出色的商业机遇猎手,发现了*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兴的几次重大机会。 王健林对于企业经营的真经,对于人性的洞悉,对于商业趋势的敏锐,都可以在《万达哲学》一书中找到*一手的轨迹。
NO.3:《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美)本·霍洛维茨
推荐理由: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18年绝佳拍档、新一代硅谷新贵的创投导师本·霍洛维茨,20余年创投经验大起底。 马克扎克伯格、彼得蒂尔、拉里佩奇、迪克科斯托罗联袂推荐!内容简介:如何解雇高管?应该从好朋友的公司挖人吗?该不该招资深人士?顺境CEO/战时CEO分别该怎么办?如何规划你的企业文化?你该卖掉你的公司吗?这些都是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的难题,但商学院里却从来不会教你,也极少有人诚恳地告诉你创业的华丽外衣之下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中,本·霍洛维茨就如何建立和经营一家创业公司给出了实用的建议。 大多数管理书都是告诉你如何做正确的事,不把事情搞砸,而本·霍洛维茨还会告诉你:当事情已经搞砸时,你该怎么办。
NO.4:《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美)施密特 等
推荐理由: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首部国内引进作品。 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作序推荐,李开复、曾鸣、隆雨、任向辉激赏推荐。 内容简介:今日的谷歌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企业,在各个领域都有创新突破,并向技术的极限推进。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作者是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和前高级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他们亲自分享十余年来帮助谷歌成长所领悟到的管理启示: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方方面面,这种改变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公司若想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就要制定新的商业规则。
NO.5:《影响力》
(美)西奥迪尼
推荐理由:《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风靡全球二十载!如果你是营销、销售工作从事者,《影响力》是你应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的第一本书,它将帮助管理人员作出更好的决策,明智地利用其影响力……
内容简介: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最为畅销的图书。 由于它的影响,劝说得以成为一门科学。 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 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NO.6:《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
赵伟
推荐理由:《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第一部上市半年,销量累计达到五十万。应读者需求,第二部实践版震撼登场!首次提出“团队指数”的制胜概念,高效能教你将平庸团队打造成王牌之师!通用电气、丰田、联想、苹果、微软等全球500强企业都在学习!
内容简介:针对管理者在团队建设中的困惑,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个广泛适用于高效团队的衡量标准——团队指数。 无论团队规模的大小,管理者都可以借此来确定团队的健康指数,针对性地找出问题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作者针对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团队人脉、团队心理、领导力等多个方面,为团队领导者提供有法可依、切实可行的指导,以应对团队已经出现的问题,避免团队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管理者打造一个高效运作、良性发展的优秀团队。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团队管理的生动案例与深度剖析,让管理者能满怀希望、斗志昂扬地做出高效的团队计划,将平庸团队打造成具有王牌战斗力的团队。
NO.7:《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
腾讯科技频道
推荐理由:首本全面解读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趋势与机会的著作。 腾讯科技耗时半年全行业深度调研,9个行业,80家公司。 不读《跨界》,你将被时代淘汰。 内容简介: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物联网更是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已经到来,世界将告别我们刚刚熟悉的信息时代。 在中国以BAT为首的巨头已经开始一系列应对跨界趋势的并购,其中甚至包括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 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众筹电影了,你能想象今后的电影是大家喜欢什么,就能演什么吗?这只是变化的冰山一角。 互联网金融迎来春天,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教育发芽,吃喝玩乐都在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传统行业。 在融合与碰撞之间,行业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正在进行。 《跨界》这本书为你解读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变化趋势,助你拨云见日,把握发展机会。
NO.8:《商业冒险: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
(美)约翰·布鲁克斯
推荐理由:21世纪以来重要的三本财经书:《商业冒险》《从0到1》《21世纪资本论》,比尔·盖茨、巴菲特超喜爱的商业书,2015年TED大会推荐必读书单第1名,席卷畅销书榜的重磅之作。 内容简介:这本书叙述了12家企业/机构的冒险时刻,在危险与机会并存的时刻,这些企业家用全身心的智慧去运筹,用最无畏的精神迎战,有人折戟沉沙,有人高奏凯歌,有人功败垂成,有人知耻后勇。 商业舞台上每天都上演着这样悲壮或辉煌的戏剧,商业的成功都来自冒险,而失败都源于无知。
NO.9:《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
范冰
推荐理由:创业团队如何面对用户数量和利润增长等诸多挑战?这是你急需的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国内引入Growth Hacker概念的先锋书!陈大年、冯大辉、吴疆、刘成城……五大科技媒体、十大VC、BAT3M数十知名人士联袂力荐!病毒营销的缔造者、硅谷传奇投资人Tim Draper推荐作序。 内容简介:市场上有大量关于互联网公司如何做营销的书,但绝大多数陷于“烧钱投入”和“体力劳动”两种路数。 实际上,在大洋彼岸的硅谷,一种全新的职业――增长黑客,正在逐渐引领和重塑互联网行业营销和增长的理念。 “增长黑客”这一概念近年来兴起于美国互联网创业圈,是介于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团队角色,主要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力量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而非传统意义上靠砸钱来获取用户的市场推广角色。 他们能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难以企及的高度通盘考虑影响产品发展的因素,提出基于产品本身的改造和开发策略,以切实的依据、低廉的成本、可控的风险来达成用户增长、活跃度上升、收入额增加等商业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术”来让产品获得有效增长。
NO.10:《我是微商:月入50万微商修炼笔记》
徐东遥
推荐理由:超级畅销书,华人微商协会导师、万人迷微商导师、“东遥之声”电台主播首次公开分享自己成长和成功经验,已帮助5000家企业和数百万人走上微商路。 内容简介:本书是微商领域最具说服力、实战性和技巧性的著作,本书是作者个人成长经历和实战经验的深度总结,为所有想做微商和刚开始做微商的小伙伴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和大量罕见的技巧。